你有没有想过,在今天浩如烟海的商品经济中,一件商品的价格,究竟是怎么样确定的?今天,就让我们的角度来看两种不同的商品定价规律。明白了这两种规律,你就能看透许多商品的价格究竟是怎么样确定的,也就能明白如何从理解这两种规律中获利。
简单来说,一件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多少,遵从两种最基本的原则。第一种是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原则(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原则),另一种是消费使用价值原则(消费价值原则)。那么,这两者之间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呢?
举例来说,在日常生活中,1包方便面可能只要2元钱,这就是按方便面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、加上社会平均利润率来定价的。如果我们假设社会上平均的商业利润率正好是8%,那么方便面的生产、运输、销售等成本加在一起,可能是1.85元,加上8%的社会平均商业利润率,正好等于2元。
这时候,在方便面供应充足的情况下,如果A商家把价格定到3元,那么立即会有B商家来竞争:因为3元的定价、加上1.85元的成本所带来的利润率,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商业利润率。反之,如果价格下降到1.9元,因为利润率太低,最后就没人愿意生产,价格又会慢慢回到2元。
在以上的例子中,商品的定价就是由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率确定的。在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商品,都依靠这样的原则定价。即使对于消费者来说,一包方便面带来的价值可能等于10元(否则就得自己做饭或者叫外卖,非常麻烦),但是由于竞争的存在,方便面的定价并不可能达到10元。
但是,在另一些场合下,方便面却会按照它给消费的人带来的价值、而不是它本身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来定价。
比如,当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只有一两家超市时,我们会发现一包方便面会卖到很贵的价格、比如10元甚至15元。对于已经进站等待候车的旅客来说,一包方便面能带来的消费价值相当于一顿简单的热饭,大概在10到15元。由于车站内只有一两家店铺、商家缺乏竞争,因此就可以大胆的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来定价,而不必管方便面的实际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多少。
当商品按消费价值、而非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时,由于消费价值往往远高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、而二者之间的差额则为企业利润,我们就会看到企业能够赚到巨额的利润。对于投资来说,这种商业模式也正是超额企业利润的来源。
在商业社会中,在绝大多数时候、绝大多数种类的商品定价,都遵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原则、而非消费价值原则。那么,在怎样的情况下,商品会按照消费价值原则进行定价呢?
导致商品按照消费价值、而非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的原因有很多种,包括品牌效应、突发政策、产品短期供求缺口、周期性因素等等。下面,就让我们一一看来。
在香港做投资的刘东岳先生,曾经跟我讲过一个在英国市场出现过的商机。之前,英国的餐厅在排放污水时,并没有特殊的环保要求。但是,有一次英国政府突然提高了餐厅的污水排放要求,这就导致餐厅一定得安装油水分离器。
由于这一要求来的突然,许多餐厅没有事先准备,同时市场上销售油水分离器的企业也很少,结果数量稀少的供应商立即被消费者挤破了门。
由于不安装油水分离器,餐厅就没法开门,而油水分离器的供应又因为环保要求来的太突然而过于有限,因此油水分离器这个小众商品,立即就进入了按消费价值(不安装就无法营业)、而不是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的市场状态。这时,已经在市场中的油水分离器供应商,立即赚到了无数倍的利润。
不过,这种突发环保要求导致的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的市场,并没有维持太久。超额的利润引发了大量的设备进口,在一段时间以后,油水分离器的价格就跌回原形: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加合理利润定价的方式,再次主导了市场。
在2020年到2022年的三年疫情中,我们也看到一些防疫相关企业的利润暴涨,比如手套、防护服、疫苗生产企业等等。其背后的原因,也是因为突发的市场事件,导致需求暴增、同时供给完全跟不上,从而使商品的定价,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决定变成了消费价值决定。在疫情结束以后,这一些企业的利润率又一落千丈,因为商品的定价,又从消费价值决定变回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决定。
在战国末期典籍《鹖冠子》一书中,有一小段文字说明了这两种商品定价的区别:“中河失船,一壶千金,贵贱无常,时使物然。”意思就是说,船开到河中心突然要沉了,这时候一个可以当游泳圈拿来救命的空壶,它的价格就不按照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,而是按照消费成本定价。
既然这时候一个空壶可以拿来救命,那么卖一千金也是不贵的:至于平时只卖几个铜钱,那是平时的事情。所以,对这种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和按消费价值定价之间的巨大差异,鹖冠子就感叹到:“贵贱无常,时使物然。”
第二种常见的导致“短期按消费价值定价”的商业情况,出现在周期类行业中。由于周期的切换,周期行业的商品的价值会在“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和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之间快速切换,其超快的切换速度,经常让人猝不及防。
周期性行业中最好的例子,就是海运行业。在海运运力充足的情况下,海运运输的价格,是典型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的。比如,在一般的情况下,一个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,从上海到纽约的运价,可能是1,500美元,其中海运公司的成本就可能高达1,400美元,剩下100美元是微薄的利润。
但是,一个集装箱从上海运到纽约,给货主带来的利润,远远不止1,500美元,而可能高达10,000美元。为啥不按消费价值来定价、而要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来定价呢?原因来自航运公司之间的竞争。
当运力充分时,如果一家航运公司试图要1,700美元的价格,那么它很快就会面临没有订单的尴尬。客户会直截了当的说:“都是一样的运输,凭什么你多要200美元?至于我赚多少钱,跟你没关系,你不运有的是人运。”
正是由于非常充分的竞争,导致海运行业在正常的情况下,都是一个利润微薄的行业。其实,不光海运行业如此,所有的运输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,包括快递行业、航空行业、铁路运输、公路运输等等。
原因很简单:客户会在不同公司可以提供的报价之间挑来挑去,各家公司可以提供的服务之间并没有本质不同。而对于一个行业来说,如果客户唯一的诉求就是低价,那么企业就不太容易赚钱。
由于持续的低利润率,加上全球性航运公司所需要的巨大资本投入规模,导致在平时,资本进入航运行业的动力并不强。我们大家常常看到许多新资本、新设企业涌入新能源车、AI、电商等行业,但是很少看到它们进入航运行业。同时,低利润率也导致航运行业的企业,继续新购置货船的动力也不算太强。
在长期的缓慢投入之后,航运行业会迎来一个拐点:这个拐点是由持续增长的全球经济、增长的国际海运需求、逐渐损耗的货船、缓慢的行业投入共同造成的,有时候还会叠加上疫情导致运力减少、波斯湾地理政治学冲突导致运期暴增、运力下降等因素。当这个拐点到来时,航运行业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:运力不足。
当运力不足出现时,航运行业的定价模式,会突然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,变成消费价值定价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的运输成本是1,400美元,而货主的潜在利润是10,000美元,那么定价的上限就不再是以1,400美元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为基础定出的1,500美元,而是以10,000美元为基础所制定的新价格。
也就是说,当运力不足时,如果货主可以赚到10,000美元,那么他即使拿出9,500美元给航运公司,他也仍然有利可图。竞争的压力,突然从生产方航运公司,给到了消费方身上。
这种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和“消费价值定价”之间的巨大定价差异,导致国际海运价格,常常会出现让人猝不及防的暴涨暴跌。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为例,这个指数在1988年底的点位是1,543点,到了14年后的2002年底仍然只有1,738点,但是到了2004年底却飙升到了4,598点,到了2008年6月5日更是飙升到了11,689点。
在之后的2012年到2019年,当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重新取代“消费价值定价”,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又跌回了一千多点。但是,正当人们以为航运价格又将永远沉寂时,疫情的到来(另一方面也因为距上一次高点已逝去了将近10年)使得这个指数在2021年10月7日,又一次冲回5,650点的高位。
需要指出的是,在众多运输行业中,海运行业的周期切换是显而易见的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:第一是海运行业的需求端一旦增加,往往持续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;第二是海运行业的产能扩建周期也比较长。
比如,同为运输行业的航空公司,也会出现短期由于运力短缺造成的机票价格暴涨:每年春节前后进出海南岛的机票价格飙升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但是,由于航空行业的需求暴增往往是一过性的(因为春节长假等短期因素导致),因此航空行业的价格飙升周期,其维持的时间往往不太长(疫情中国际机票大涨是一次特殊事件、而非周期因素导致的例外)。
同时,海运行业的产能扩建周期也比较漫长,一艘新船的建设周期往往至少在12个月、甚至更长,算上造船厂产能不足导致的订单延后时间,则新船从下订单到最后交付的整体周期,往往长达2到3年、乃至更久。
因此,当海运行业出现“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转到消费价值定价”时,新增产能投入也比较缓慢,导致周期会持续一段时间。这种现象,在产能补充速度相对更快的快递、公路运输行业上,则不那么明显:即使是重型卡车,其生产周期也只有20到30天,远远短于远洋货轮需要的至少12个月。
其实,在海运行业中出现的这种从“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到“消费价值定价”的切换,在不少周期性行业,比如原油、煤炭、稀有金属等领域,都时有出现。而正是这两种定价方式的切换,导致了周期性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。
以上两种“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转为消费价值定价”的商业形态,都是中短期内的现象。但是,有一种商业现象,却可以把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在长期固定下来,这就是品牌溢价。
以高端白酒为例,如茅台、五粮液、洋河、汾酒、古井贡酒等,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相对上千元、甚至几千元的定价来说,占比是非常低的。很明显,对于高端白酒这种“请客人喝了比较有面子”的消费品来说,由于消费者有非常强的品牌依赖(高端品牌白酒就是比普通的二锅头、大曲好),因此其定价并不是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来定,而是更多的依从“消费者从中得到的价值”进行定价。也就是说,如果在饭局中,依靠一瓶高端白酒换来的面子可能能值几千元、甚至几万十几万元,那么远高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定价,也会被消费者认可。
不仅高端白酒,在整个奢侈品行业中,“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定价、而不是按实际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的现象,可以说都会存在。对于高级皮包、高级服饰来说,一件单品的定价可以动辄数万元,但是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却远没这么高。由于消费者“拿着某个牌子的包、因此有面子”,这些奢侈品由此按照这些消费价值进行定价。
不过,不同于高端白酒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品牌效应,奢侈品行业的品牌效应往往需要花不少钱来维持,比如请明星、在最明显的广告位投放广告、在最奢华的商场租下门店等等。因此,对于一些奢侈品公司来说,通过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赚来的超额利润,有不少又被花在了销售工作中。
总结来说,在商业世界中,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的商品终究是少数,“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的商品占到绝对大多数。虽然这对投入资产的人来说,意味着企业利润率不会总是那么高,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:否则我们的生活成本就太贵了。
在理解了“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”和“按消费价值定价”这两种定价方式以后,我们在投资中必须要格外注意什么呢?我认为,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的。
第一,对于由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供应缺口所引起的商品定价模式迁移(从平时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跃升到消费价值定价)、以及随之而来的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,投资的人要保持充分的警惕,意识到这种利润可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。在估值合适的时候,不光不要继续因为财务报表好看就买入,反而应当坚决卖出。
第二,对于可能因为周期导致定价模式切换的行业,在平时行业按照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定价、利润率比较低、估值也比较低的时候,应当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定价模式切换(周期性行业的定价模式切换比突发性事件更有可预测性),可以在低估值的时候适当布局。
而当周期性行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共振、商品突然从按成本定价走向按消费价值定价以后,一般往往伴随股价的大幅度上升。此时,投资者也不可继续留恋高昂的利润,可以逐步择机卖出。
第三,对于由品牌溢价导致的商品按消费价值定价,其中的企业往往能够得到优秀、稳定、持久的高额利润。唯一的问题就在于,市场一般来说也非常认可这种利润,因此此类企业的估值一般都不低、甚至很昂贵。对此类企业,寻找到合适的估值买点非常重要。
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古井贡酒盈利能力良好,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。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,股价合理。更多
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五 粮 液盈利能力优秀,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。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,股价偏低。更多
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。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,证券之星对其观点、判断保持中立,不保证该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,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,请发送邮件至,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